初高中时期,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。彼时,我向往那种“没有作业的寒暑假”和“可自由支配的个人时间”等初高中难以想象的相对自由生活。而除了这些,我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——逃离河北。如今,我已经离开河北三年了,这三年中,我的三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。

大学初期的憧憬与迷茫目标

刚进入大学时,我的目标看似明确:考研。

“为什么要考研?”

如果那时有人这样问我,我大概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。虽然我一直有考研的打算,但这或许更像是一种随波逐流的选择。至于为何随波逐流,唯一能够解释的理由,大概就是想提升自己的学历。然而,关于“为什么要提升学历”这个问题,我从未深入思考过,只是简单地认为,好的学校自然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氛围。

初入编程的自信与骄傲

大一时的我颇为自傲。在编程课上,我总喜欢炫耀自己的编程和计算机技巧,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,同时也顺便展示自己的能力。然而,我对大多数同学抱有一种俯视的态度,觉得他们在学习上不如我。让我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并不在于他们什么都不懂,而是因为他们对学习的态度“摆烂”——缺乏积极性和自我规划。

当然,包括我在内,很多人也会时常以玩笑或自嘲的方式来评价自己或周围人,比如说:“都考到三本了,还装什么爱学习。” 对我来说,这只是一个自嘲的玩笑。我始终对国内的高等教育不抱太大希望,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。我选择大学和计算机专业,并不是期待从学校的课程中获得多少知识,而是希望能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。

对考研的现实认知与转变

这种态度也延续到了我对考研的看法。

在初高中阶段,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很多,但进入大学后,真正能学以致用的却少之又少,这正是应试教育的问题所在。只会应试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生,往往无法掌握工作技能,只能选择考研,当然,这并不怪他们,而是我们社会悲哀。

因此,我意识到考研其实是应试教育的延续。那些刻意设计的高难度题目,以及每年多达几百万的考生,很多人并非为了学术研究,而是为了逃避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而被迫走上考研之路。

如果我选择考研,就意味着我要继续卷入应试的竞争,更重要的是,我无法在学习中找到快乐。因此,我下定决心不考研,而是转向了另一个无法预测的命运舞台——润。

Last modification:October 7, 2024
If you think my article is useful to you, please feel free to appreciate